原标题:
(资料图片)
甘肃:沙海渐绿可“泛舟”
新华社兰州6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程楠、范培珅、马希平
青土湖在干涸半个多世纪后,重新焕发生机。一条公路将湖分为两汪碧波,丛生的芦苇一望无际,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在这里被隔开,民勤绿洲的北部风沙防线有了一片开阔的缓冲区。
地处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青土湖是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石羊河的尾闾湖。1959年,青土湖干涸,从此这里风沙肆虐,湖边的村庄沙上墙、驴上房、地撂荒。十多年前,这个“沙漠之湖”重现碧波,如今这里已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水上乐园”,不时可见野鸭游过,“泛舟”碧波。“现在,青土湖一带风沙少了,环境美了。”民勤县农民石承福说。
青土湖的消长是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100万亩。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较第五次监测结果减少2627平方公里和1045平方公里。
入夏,沿河西走廊西行,从腾格里沙漠边缘到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沙漠边缘,柠条花、沙枣花的香气扑面而来,处处可见科技治沙、立体治沙的场景。
在甘肃省武威市的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一排排高高架在空中的光伏板如飘带般向远处延伸,一根根喷淋软管在光伏板下悬垂灌溉,地面上成片绿色植被往大漠深处“铺陈”。
这两天,当地农民秦兆平正忙着调试喷淋装置,呵护长势喜人的沙生植物。“‘头’上发‘绿’电、‘脚’下能固沙,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我每天务工还能收入100多元。”秦兆平说。
如今,九墩滩光伏板遮阴保墒,喷灌设施高效节水,沙生植物生机勃勃。“光伏产业正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武威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振海说,这个光伏电站已栽种樟子松8万余株,板下铺设沙障、种植沙生植物2万余亩。
甘肃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荒漠化土地面积1900多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超1200万公顷,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甘肃在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基础上,运用科技治沙、工程治沙办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幅防风治沙新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草方格沙障是固定流沙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有“中国魔方”之称,能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为沙生植物存活创造有利条件,但人工铺设草方格费时费力。近几年,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经过科研攻关,研发出手扶式沙障机,有效提高了治沙效率。
2020年底,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徐先英和团队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手扶式沙障机可代替草方格沙障铺设过程中人工开沟与埋草工序,降低劳动强度,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下流动沙丘草方格沙障的铺设。”徐先英说。
目前,手扶式沙障机已开始广泛应用,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4至6倍,亩均治沙成本可降低250元左右。
不仅如此,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在河西走廊部分沙区建起多座50米高的沙尘暴观测塔。“观测塔不仅可以获取风沙流数据,还可监测植被、土壤和水文等数据,‘云端’传输给科研人员用于研究。”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工程师王多泽说。
科技治沙不仅提高了治沙效率,也提高了治理成功率。在河西走廊一线,防沙治沙的树种选择更加科学,过去是“有啥栽啥”,现在“宜林则林,宜荒则荒,灌草结合,以水定林”。
在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庆阳市环县,当地干部群众以小流域整体治理为重点,统筹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累计实施沙化区治理66万亩,并初步构建起150多公里的防沙治沙带,有效遏制了沙地南侵。
“我们将持续用力、科学发力,推动甘肃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持续减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旭晨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