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是作文教学的两条腿
陈志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在阅读上做足了功课,积累了丰富的材料,那么提起笔来写作就会达到一种非同寻常的境界。
巴金在法国感到苦闷想要写点东西时,采用了小说的形式,因为他阅读过大量的小说,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储备。
叶圣陶先生谈阅读与写作时也曾经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只有养成了习惯,才能终身受益。
这样看来,若把作文教学比作一个直立行走的人,那么阅读和写作就像是这个人的两条腿。要想让这个人行稳致远,必须壮大他的这两条腿。
就拿散文来说吧,广泛的阅读,可以积累前人的选材、炼意、构思、谋篇、语言、表达、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过渡、呼应、主题升华等诸多经验,然后运用于自身的写作实践。
当然有读者可能会怀疑,这样做会不会落入别人的俗套?文贵创新嘛!这怀疑没有错,但请注意!创新是对旧制的破立,没有知识储备谈创新那只能是空中楼阁。万丈高楼平地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人生来就会写作。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在实践中慢慢学会。
阅读实际上是知识储备的过程,也是继承和积累前人经验的过程,有了继承为基础,才可以谈创新。
广泛的阅读能辨别材料的新旧。作文选材要求新颖,什么叫新颖?我个人认为没人写过没人用过的材料就是新颖,而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是当前不争的事实,阅读面过于狭窄,当然不能完全了解哪些材料别人用过,哪些材料别人没有用过;哪些主题别人写过,哪些主题需要去挖掘。这些基本的情况他们都不清楚,不明白,怎么做到新颖?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时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以母爱为题的作文,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写母亲背自己去看病啦,母亲帮盖被子啦,母亲送雨伞啦等等。都是些别人写过N多次的事例,这怎么能新颖?归根结底是阅读面不够广泛,不知道哪些题材是旧的,哪些题材是新的。
阅读可以获得写作的灵感。灵感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比如源于生活、想象、阅读、内心等。就笔者的经验而言,灵感多来源于阅读,所以笔者坚持一边阅读,一边写作,时常有好的灵感光临。记得初中时笔者喜欢阅读《语文报》,报上刊发了一些小作者续写《孔乙己》的文章,看完之后,笔者总觉得还缺少了些什么,于是通过想象和细节描写把孔乙己置于一个风雪之夜,在诵读之乎者也中逝去,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肯定和好评。如果没有对其他小作者扩写的阅读,笔者断然产生不出这样的灵感。前几年讲到扩写的时候,笔者又拿出这篇小文分享给学生。有一位同学受了启发,也用了想象和细节描写扩写莫泊桑《项链》的结局,把玛蒂尔德置于一场美梦之中,梦见那条项链是赝品,得到了赔偿,从此过上了富人的生活,然后突然梦醒,一切乌有,达到了惊艳的讽刺效果。尝到甜头后,这位同学从此爱上了写作,后来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经验告诉人们,阅读获得的灵感往往会超越原著,自己不知不觉站到了别人的肩膀上。
阅读给行文构思带来启发。笔者读初三时曾写过《初中生活二三事》,这是迎考的作文训练。笔者在作文选中读过许多篇这样的作文,多数同学都选取初中生活的两三件事,一件件写来,笔者觉得不过瘾,就把《河池日报》当时分小标题报道的一则新闻框架引入此次作文的构思,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读了又读。这种小标题式的构思,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信息闭塞欠发达的山区,这种构思无疑是新颖别致的。
2006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中小学生关于城乡清洁工程的作文竞赛,有两位学生前来询问怎么构思会更新颖?笔者提示最好不要以人类的视角来写,受了启发,其中一位同学以老鼠的视角来写,另一位以一只塑料袋的视角来构思,均荣获这次竞赛初中组一等奖。
笔者的处女作《桂东的秋》发表在《梧州日报》鸳鸯江文艺副刊上,其灵感也是阅读和教学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这篇课文之后才产生灵感和写作欲望的。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为什么要写作时说过“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要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数或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这样说来,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把写作经验和方法教给学生,而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作文要求去学习写作,两者之间需要达成默契,共同去完成这一任务。于是,阅读与写作便成了师生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与教师的教学相默契?怎样才能壮大阅读与写作这两条腿?笔者的经验是注重现身说法,欲求学生阅读,教师必先投身阅读。欲求学生写作,教师必先进行写作实践。笔者总觉得,教师没有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只懂得教理论,照本宣科,那是枯燥无味的,没有可操作性。教师没有自己的作品问世,去教学生阅读和写作,那是空洞无物的,缺乏说服力。教师只有亲身经历了写作实践,才会提高自己的文学品格、气质和修养。才会真正掌握写作的本质属性、审美特质,掌握写作的心理机制,才能真正体会到写作的门道和乐趣。
这几年来,笔者和学生一起阅读了大量的散文,并分享了心得。同时坚持写稿投稿,每年发表散文30余篇。每有小文发表第一时间和学生分享经历。到目前为止,每上到一篇课文,笔者基本上可以拿出能与之对比阅读的文章,学生打心里敬佩,并乐于阅读和写作,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中也有成长为作家的。
总之,只有现身说法,教学才能有血有肉,方能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用两腿去走路,才能获得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陈志锋,男,壮族,东兰县作协会员,梧州市作协会员,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会员。热爱文字,偶有诗词、散文、小小说、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类报刊上发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