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山西新绛县的手工传统制笔,早有所闻。经历了疫情的劫难,2023年第一天,我像出笼之鸟,跟着自己感觉,出三门峡市过黄河,跨省沿中条山向北一百多公里到晋西南的新绛县,造访“一支笔”。
【资料图】
新绛县,古称绛州,历史悠久,古朴自然。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这里不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鼓乐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果菜十强县。改革开放后,新绛县小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和“南绛北代”之赞誉。
冬日的暖阳穿透云层,洒落到身上和脸上,走在绛州古色古香的城市街道上,阳光把建筑物和身影一同拉长,疫情后的城市正在努力恢复往日的生机。这是第三次来绛州,前两次是为踏寻华夏在绛州遗留的历史痕迹:龙兴寺、文庙、鼓楼、乐楼、钟楼、城隍庙、天主教堂。上次离开绛州时在老街巷子口偶遇“于良英笔庄”,因有事没能光顾,这次专门为笔而来。从巷子口的偏门步入小院,是个半间屋大的作坊,既简捷、朴素,又有独特容量,四周墙上、空中吊挂着成品或半成品大小型号不一的毛笔,架板上、窗台上放着制笔的各种坯子和工具。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全神贯注在工具架上修笔、拢笔,我在门口痴痴地看,怕打扰他,后来细想,这份担心是多余的,仅从他那娴熟的技法和专心神态,能感觉到外界杂音和动静是搅不乱他做笔的思绪。
做笔人叫于永杰,80后,“于氏绛笔”第五代传承人。得知我从河南来,放下手中活计介绍:手工制笔,早在宋代就“南有湖州,北有绛州”之说,一支毛笔,要经过选料、除脂、配料、梳洗、顿押、卷头、拣齐、扎头、装头、干修到商品出售共86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用纯手工去完成……
原以为一支笔毕竟是一支笔,从笔尖到笔杆,就那么简单、明了,做一支笔,你就是再往复杂里想,它又能复杂到哪去?听了于永杰的介绍,让我吃惊,也涨了知识,开了眼界,这看似简单,确隐藏着繁杂的技艺。于永杰,一个从小生活和成长在制笔世家里,早已在内心深处铭刻着制笔的印记,用文化传承的初心拿起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将“千万毛中拣一毫”之工,在方寸间塑造精良,在一杆一毛中释放光芒,用双手传承和保留着中华民族制笔文化的原生态。2020年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全国文房四宝用品制作职业技能优秀选手,中央电视台CCTV10“探索发现”栏目以《匠人匠心》做专题报道;2021年10月其制笔作品《独一枝》,荣获山西省第七次旅游发展大会举办的第二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太行杯”文创神工金奖;同年在全省文化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中,其毛笔作品《晋绣河山》,获“华夏古文明,山西好手艺”传统工艺金奖。
匠人的精神是执着的,而匠人的心灵也是纯粹的。“制笔”看似个单调、枯燥的营生,又不乏蕴含着有诗意的行当,以及优雅高尚的姿态,更多的是呈现着文化艺术的活力,看到它,仿佛能隐约从中感觉到古今文人墨客运笔深处的摩擦声。
从作坊拐进一个门洞,里面客厅的墙上挂满了书法名家田英章、刘丙森、董寿平等人对“于良英笔庄”的赞许和留言。临街的铺面是个商品笔展柜,放着大小不一,包装精美的各种毛笔,信手拿起一支,就能想象到这些精细手工制作一道道工序后面的艰辛和执着。中华文明五千年,如果说那些横扫千军,笔走龙蛇“一字千金”的书法珍宝,是书法家长年累月、夜以继日苦练的成就,那么一支潇洒自如,洋洋洒洒的毛笔也是直通书法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道具,古今文人的思想灵魂,都是从一支笔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笔匠即心匠,匠人即匠心。
余秋雨曾在一篇牌坊文中写道:老家石匠在工匠里面地位最高,石匠又分高中低三种,等级低的,做的活与家家户户有关,拿钱多,日子好过。等级高的石匠手艺高,活少,受人敬重。做牌坊的石匠与等级低的石匠比,干的活构思复杂,制作精良,有创造性,不可替代……。了解了制笔工艺之精细,又目睹了于永杰对制笔工艺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在当前毛笔产品滞销时期,他一如既往,尽善尽美做好每一道工序,不由联想于永杰就是那种等级高的手艺人。
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描述制笔不易。80后的于永杰在方寸作坊里,一个人,一条龙,流水作业,一丝不苟传承着华夏之艺术,不难看出,在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一个年轻有为之人做手工制笔,全过程枯燥寂寥。当今大多人追求现实,认为高科技智能化应有尽有,省时、省力、效率高、成本低,下那份苦心不值。但我认为,做传统文化的意义是至高无上的。就于永杰的耐心坚持,执着做好、做精一件事,很了不起!有句话叫:一个人一生认真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我想,当一支称心如意的毛笔呈现出来时,笔匠和“一字值千金”的书法家心情是一样的愉悦,全身心都是满满的收获,包括他的世界,一切都生动起来。
据史料记载,绛州手工生产毛笔已近两千年,鼎盛时,绛州 “笔墨一条街” 商贾摩肩接踵,从业者达三百多人。如今,全绛州仅余两处制作毛笔的笔庄,“于良英笔庄“和”积文斋笔墨庄”,濒临失传。由此,深为于永杰从小生长在毛笔的环境里,子承父业,才有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他毛笔作品里的诸多元素其实都藏着很深的隐喻,尤其是书法家淋漓尽致挥洒出的心灵情感,才是真诚动人的。
孟海朝,河南卢氏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建设报》、《建筑时报》、《河南日报》、《中国乡村》、《建筑》、《检察文学》、《洛神》杂志等。
关联阅读
关键词: